沃卡logo

物联网促进低碳排放的三种方式

2022-07-29来源:千家网

这是如今运用物联网减少碳排放的3种方式。

1、智慧家居技术帮助消费者走向绿色

在过去的几年中,市面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智慧家居设备。通过这些设备,消费者能够将各种家用电器和系统连接到互联网上,囊括暖通空调系统、电力系统、照明设备、洗碗机、咖啡机以及冰箱等。

这些设备的主要好处是方便。比如,房主能够在世界上任何能够上网的地方控制其物联网或智能灯。且,正确的设备也能够帮助家庭明显减少碳排放。

比如,智能暖通空调系统能够结合多种设备,囊括物联网恒温器、通风口和传感器,在不降低性能或家庭舒适度的情况下优化能源消耗。

运用传感器和通风口的信息,系统能够自动切换打开或关闭,智能暖通空调系统能够在全天动态调整其性能。当家庭成员工作时,系统可能会停止冷却,优先处理有人居住的房间,或识别可能使系统效率降低的空气泄漏。

降低能源消耗意味着减少碳排放——考虑到空间供暖和空调平均占家庭能源消耗的50%左右,即使是很小的效率改进也可能产生明显的影响。

其他家庭系统也能够提供类似的减少碳排放的好处。智慧家居照明系统能够运用运动跟踪器和预先编程的时间表,在不需要灯或有自然光时关闭灯。智能电器能够根据主人的日程安排或个人喜好调整其功能,进而可能实现性能改进,降低能源消耗。

考虑到家庭物联网市场在过去几年里增长如此之快,房主有可能实现家里近乎所有设备和系统的自动化,进而确保明显节省能源和碳排放。

2、工业物联网简化设施运营

新的工业物联网技术能够帮助工业设施的所有者简化运营、监控环境状况、更好地跟踪关键资源,并可能减少碳排放。

比如,仓库能够运用物联网来自动化其暖通空调系统和照明的管理,以帮助提高这些系统的能源效率。

代工厂能够运用物联网环境监测器来跟踪代工厂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而使管理层能够更有效地部署碳捕获或排放控制系统,以防止这些排放逃逸到环境中。

拥有大型车队的各类企业都能够运用物联网远程信息处理技术来跟踪驾驶员行为、优化路线,并提高车辆的燃油效率。同样的技术也能够使更有效的预防性维修计划成为可能。考虑到车辆维护对燃油效率有很大的影响,故此改善维护能够帮助企业节省维修费用,减少停机时间,同时减少碳排放。

虽说工业物联网设备仍有些新颖,但很多企业已经相信,它们可能是提高可持续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根据近期的一项调查,94%的企业同意工业物联网(IIoT)“能够做出更好的决策,提高整体可持续性”,57%的企业表示工业物联网对运营决策产生了“明显的积极影响”。

伴随各行业对物联网设备的积极评价,企业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加大对工业物联网技术的投资。在不久的将来,工业物联网解决方案的采用可能有利于使整个行业更具可持续性。

3、智慧城市技术降低城市碳排放

联网的智慧城市技术能够帮助城市规划者、开发商和城市官员创造更可持续的城市环境。智慧城市物联网设备大凡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机器人等其他技术协同工作,能够帮助简化各种城市系统的性能。

比如,智能交通信号和交通监视器已经被一些城市用于促进交通畅通。

物联网交通系统能够动态调整交通信号的时间,更改收费值,甚至关闭街道,以应对波动的交通流量,事故和道路维护。

在实践中,这些动态交通管理系统能够帮助减少城市范围内的拥堵,并提高通勤和商用车辆的平均燃油效率。

交通监视器和传感设备还能够收集有关驾驶者怎样运用车辆和城市道路的宝贵数据。来自物联网交通系统的信息能够帮助城市规划者开发更好的交通系统、扩大道路或规划未来发展,以鼓励运用可持续交通选择或最大限度地减少私人燃料消耗。

智能路灯能够用来捕捉交通流量信息,并改善城市照明管理。通过运用运动传感器、交通数据和预先编程的时间表,智能路灯能够根据需要动态打开或关闭,以节省能源,而不会降低行人的能见度或安全性。智能路灯还能够将居民与应急服务连接起来,或通过动态显示器提供信息。

智能电网技术能够帮助规划者和城市官员直接运用城市能源。比如,智能电表等设备允许城市电网运营商收集消费者运用电力的信息,并根据需求变化动态调整电价。

通过更好地了解用电信息,消费者能够更有效地改变其的习惯和生活方式,以减少能源消耗。

电网运营商和城市规划者也能够运用智能电表数据进行长期规划——比如,帮助他们确定电网基础设施可能需要扩大的地方,亦或城市设计可能招致城市居民运用能源效率低下的地方。

美国大部分地区迫切需要升级电网基础设施。智能技术能够在帮助电网运营商实现设备现代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消费者、企业和城市怎样运用物联网来减少碳排放

物联网设备能够帮助各式各样的人和组织变得更节能。智慧家居暖通空调系统、环境监测器和智能交通系统都是物联网技术怎样帮助减少碳排放的例子。这些系统还能够捕获信息,帮助用户改变生活和工作方式,以减少碳足迹。

  图片使用申明:原创文章图片源自‘Canva可画’平台免费版权图片素材;引用文章源自引用平台文章中所使用的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