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3可否成为新一代数字化平台
当前企业的数字化进程明显加速,但是传统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进行数字化平台搭建时却困难重重。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最近开始火爆起来的Web 3可否成为新一代数字化平台。
数字化为什么“叫好不叫座”
当前很多企业都热衷于实现数字化转型,纷纷将自身业务向线上迁移。然而线上营销虽好,但谈到企业是否愿意搭建属于自己的线上营销平台问题时,往往会选择沉默。有些企业甚至都没有自己的官方主页,而仅是通过第三方销售平台去宣传自己的产品。
这问题从Web的发展历程中可以获得答案。最早Web 1就是一个个的Web网站,用户只能对网站提供的网页内容进行单向浏览,交互性不强。Web 2的交互性虽有所增强,用户可在平台上参与内容的创作并分享,但数据依然由平台管控。随着用户数的增长,平台负担也在显著增加。如今搭建一个企业数字化业务平台,起步价格恐怕就要数十万元甚至更高。因此对于广大的中小微企业而言,仅仅是数字化平台的硬件投入,可能都是难以实现的负担。
此外,对于一般传统企业来讲,进行业务应用开发及运维管理的技术门槛始终存在。如果专门培养一支开发运维的专门团队投入确实过大,如今互联网大厂都在裁员,一般企业更难以承受这样的负担。
从WEB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Web 1还是Web 2它们的核心都是大平台,平台接入的用户数量越多,就会对服务器端有越高的处理能力要求,因此就会需要有更强的计算能力、更大的网络带宽,从而导致企业数字化平台的硬件与运营成本居高不下。那么,现在Web 3是否可以对此问题进行解决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下Web 3所具有的技术优势。
Web 3作为数字化平台的技术优势
如何理解web3,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颜阳博士的介绍很有参考价值。Web 3至少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是数据流向,第二个是价值取向,第三技术的深度与广度。
Web1.0的数据流向是由平台方向用户端,Web2.0,用户与平台的互动增加了,也就是向上的流量增加,到了Web3.0,除了强化了Web2.0的这种数据走向之外,它还实现了用户间的点对点的数据流通。正是因为这样的变化,它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比较大的的变化,也就是说平台方逐渐的就把经济控制权向下移,使得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能够体现出来,而且会使得用户产生价值的生产效率得到提升,而要满足这样的诉求对于技术的依赖性也大幅的提升,也就是说通过技术的变革,使得UGC的门槛大幅度的降低,使得用户比较容易参与到整个的生态体里面来。
2014年,以太网联合创始人、Polkadot创始人Gavin Wood,在博客《Insights into a Modern World》中首次明确提出Web3.0:信息将由用户自己发布、保管、不可追溯且永远不会泄露,用户的任何行为将不需要任何中间机构来帮助传递,用户不再需要在不同中心化平台创建多重身份,而是有一个去中心化的通用数字身份体系。未来用户将拥有自己的“密钥存储器”,过去由这些服务站点掌握的数据将通过分布式应用技术由用户自己掌握。由此可知,Web 3是采用区块链技术,通过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系统原理,将平台的网络、计算处理需求分散到一个个客户端上,从而极大减小了服务器端对硬件资源的需求。
而区块链技术很像我们使用的BT下载,建一个BT的网站实际用不了多高的服务器配置,但随着下载用户数(种子)的增加,在服务器端资源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下载的速度还是会越来越快。Web 3也是同样的道理,通过这种分布式的P2P架构,可以很容易的实现服务器端的轻量级的部署。当数字化应用在一个小小的NAS上也能够轻松部署的时候,数字化的普及工作也基本上就可以实现了。
轻量级的数字化平台,还可以带来运营维护的简化。尤其是当数字化应用与平台设备高度集成之后,用户只需要保证这个设备的网可以通,电不会断,就能够保障他企业的数字化业务不会中断。当然,随着企业数字化业务的增长,平台处理业务复杂性的提升,最终还是需要专业运营人员来对平台进行维护,但无论从运营设备规模上还是运营复杂程度上,应该都会有极大的减少。
Web 3的不足之处
上面谈的都是一些Web 3在企业数字化平台上的优势,下面还想再谈一下它的不足。
首先,是数据传输的实时性问题。用过BT下载的应该都有体会,在下载一个文件的时候,如果种子比较新,还没有很多用户去共享,那它的下载速度就会非常慢,Web 3采用的区块链技术在进行数据传输时也会有同样的情况,新生成的应用数据链往往不会很快的进行传输,要等用户数量上来之后,传输性能才会有明显改善。这还需要让未来的应用开发企业多动一下脑筋,看看如何对此问题进行一下优化。
其次,是网络连接处理能力问题。当前BT下载之所以被企业抵制,除了占用网络带宽过高以外,更主要的是由于BT下载的每个点都要与其它点进行连接,占用了过多的网络连接资源,而过高的网络连接资源被占用,会导致网络路由设置连接处理出现问题,最终导致路由器死机,全部网络中断等一系列恶性后果。因此Web 3技术能否顺利应用,与当前企业网络设备的连接处理能力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最后,是隐私保护的安全风险问题。Web 3目前以隐私保护的名义实行的不可追溯匿名加密,实际上是极其不利用企业级业务应用的。试想一下,谁会与一个不知根知底的人来做生意?更何况由于是匿名,用户根本无法判断,与你进行联系的究竟是人还是一个机器。
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在Web 3的安全性由区块链的“共识机制”进行保障,只要有50%以上的用户认可,就可以对Web 3的数据进行修改。这就意味着,只要有黑客想办法生成50%以上的虚假机器用户,就可以将整个Web 3系统掌握在手中。而由于匿名用户无法证实其身份,黑客可以很轻松的生成海量虚假机器用户,而真实用户数量有限,Web 3系统的控制权将会很轻易的就被黑客获取,从而导致严重的数据安全风险。
通过上面对Web 3的技术优势与不足的分析,可以看出Web 3成功的机会应该在于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以可信计算、真实可溯源为基础,打造而出的点对点轻量级数字化平台。并且需要克服过于追求隐私保护,而产生出的数字安全风险。
Web 3的未来是元宇宙
最后让我们看一下颜阳博士对于Web 3与元宇宙之间的差异和未来展望。Web3到元宇宙,它两者之间是有重叠的,要进入元宇宙,Web3是一个基础,但是Web3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元宇宙。从技术的角度放远一点,也就是百思BASIC架构体系,主要由5部分构成:1B、2A、3S、4I、5C。
1B主要指区块链,包括公链、NFT(非同质化通证)、DCEP(中国数字货币)以及分布式金融。海外的NFT大多建立在以太坊上,因此在落地实施时需要对其进行改造,采用符合我国监管要求的公链技术。2A指游戏(电竞)技术和人工智能;3S代表空间计算、安全、数字孪生和数字原生的集合体;4I指交互技术、BCI(脑机接口)、物联网及VR、AR、MR、XR等相关技术;基础设施5C分别代表云计算、芯片、通讯网络、边缘计算以及能源的重构建设。
由此可以看出,Web 3成功的机会应该在于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以可信计算、真实可溯源为基础,打造而出的点对点轻量级数字化平台。并且需要克服过于追求隐私保护,而产生出的数字安全风险。
正如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世界,但虚拟一定要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而不是凭空出现的空中楼阁。相信未来的Web 3必将会打造出一个由数据构建的、数据由每个真实用户所掌控的元宇宙,而不是一个与现实脱节的虚拟世界。
图片使用申明:原创文章图片源自‘Canva可画’平台免费版权图片素材;引用文章源自引用平台文章中所使用的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