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卡logo

大模型格局,变了又变!

2023-07-27来源:

安卓版ChatGPT就要来了。

早在今年5月,OpenAI就发布了iOS版的ChatGPT应用,自那时起ChatGPT就被带到了iPhone和iPad等移动端上。时隔两个多月,OpenAI在推特宣布,安卓版ChatGPT正式上线,目前在美国、印度、孟加拉国和巴西四国可下载使用,并计划推广到更多国家地区。

一炮而红的ChatGPT在当下也陷入了流量增长乏力的境地,此举可能为其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图源:推特

人工智能军备竞赛早已启幕,但谁会是这场逐鹿之战的最后赢家,依然扑朔迷离。

放眼当前的大模型领域,可以说瞬息万变。犹记得最初,微软与OpenAI“相亲相爱”;谷歌紧急推出Bard,未料亮相即翻车;Meta开始研究自己的大模型LLaMA;其他科技公司纷纷推出相关AI工具和平台。一切恍如昨日。

但在最近几周,微软牵手Meta;Bard持续更新;Meta发布免费可商用版本Llama 2;苹果被曝正研发“Apple GPT”……一连串新消息的发布正在悄然改变着AI大模型领域的既有格局。

1、OpenAI:热度不似从前,强敌虎视眈眈

分析机构Similarweb的数据显示,ChatGPT今年6月的全球桌面和移动设备流量较上月下降9.7%,其网站的独立用户访问量下降5.78%,6月的访客花在该网站上的时间也减少了8.5%。

尽管热度不似从前,但在大模型领域,GPT-4依然是目前毋庸置疑的标杆。也正因为如此,OpenAI时刻处在一个强敌环伺的境况中。比如,之前OpenAI前脚刚刚更新了超强插件“Code interpreter(代码解释器)”,其两大劲敌Anthropic和谷歌就相继宣布更新Claude和Bard。

在不少人眼中,Claude被视为ChatGPT的最强竞品。相较之前的版本,Claude 2在代码、分析文本、数学推理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大幅增强,更重要的是,用户可以免费试用。

谷歌同样不甘落后,尽管Bard的亮相并不尽如人意,但也在持续地悄悄进化。此前只支持英文提问的Bard如今终于新增了包括中文在内的40多种语言的支持。此外,Bard还添加了上传和理解图片、朗读回答内容、保存历史记录、分享对话链接等功能。

反观OpenAI,既不着急将GPT-4升级到GPT-5,甚至开始反内卷。

很多OpenAI的用户反馈,GPT-4从5月份开始变傻了。虽然生成内容的速度变快了,但是内容的质量下降很严重。对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各种猜测纷至沓来。

根据外媒报道,有些语言模型领域内的专家猜测,OpenAI正在创建多个行为类似于大型模型但运行成本较低的小型GPT-4模型。

据一位名叫Sharon Zhou的专家解释,OpenAI采用了一种称为“混合专家模型”(Mixture of Experts,MOE)的构架来搭建GPT-4。每个较小的专家模型都在不同的任务和主题领域进行训练。

Allen人工智能研究所创始首席执行官Oren Etzioni也大致同意这一猜测。在他看来,使用MOE有两个主要原因:更好的生成响应和更便宜、更快的响应。

如果这一假设为真,那么就意味着OpenAI打算走降本的轻量化路线,下一目标很可能是推广多种垂类大模型。

2、微软:野心勃勃,开源闭源两手抓

众所周知,微软一直和OpenAI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方面合作密切。

微软通过API和Azure OpenAI服务部署了OpenAI技术,使企业和开发人员能够在GPT、DALL·E和Codex之上进行构建。他们还合作将OpenAI的技术构建到GitHub Copilot和Microsoft Designer等应用程序中。

不过,微软的胃口并未就此满足。日前,在Meta发布了其最新开源大模型Llama 2后,微软成为Llama 2的首选合作伙伴。这被视为大模型之间竞争加剧的一大信号。

微软与Meta的合作显然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商业策略。通过与不同的实体合作,微软避免了仅仅依赖于一个供应商。人工智能领域在不断发展,迟早会出现比GPT 4更好的大模型,这只是时间问题。

再者,OpenAI的闭源做法一度为人诟病,Meta却通过开源LLaMA赢得了极大欢迎。不过,开源和闭源之间的争论似乎并没有困扰微软。为了将来发展,他们专注于投资技术进步,并不拘泥于特定路径,两手都做好了准备。

微软甚至还支持那些可能在未来与ChatGPT竞争的新兴初创公司。人工智能初创公司Inflection AI日前宣布完成13亿美元融资,领投方之一就是微软。

通过最近与Meta的合作,以及对像Orca这样的小型开源LLM的支持,加之与OpenAI的扩展合作,微软在统一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态系统的路上,野心昭然若揭。

多年来,在移动操作系统和搜索领域,微软在与谷歌的竞逐中始终落于下风。

一直以来,Chrome碾压IE和必应,但微软将ChatGPT整合到必应中,以此来提高必应的性能,从而提升其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移动端的争夺也愈发激烈。微软过去也曾尝试推出Windows智能手机,但在安卓手机面前惨败。现在微软正在训练小型LLM。Meta与高通合作,从明年开始在移动端和PC端运行Llama 2。像Orca这样的小型模型显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OpenAI选择于近日推出安卓版ChatGPT,可能也是想尽早在移动端布局,从而更好地应对后来的挑战者。

在商业化方面,微软走得也非常稳健。其最近公布了必应AI企业版,这款收费产品引发了一些猜测,有人认为微软可能会对使用bing.com的AI聊天功能收费。不过,微软已经确认bing.com的AI将保持现有的免费状态。不竭泽而渔,追求可持续发展,微软向来深谙此道。

3、Meta:改弦易辙,焕发新生

扎克伯格不再为元宇宙孤注一掷后,Meta似乎止住了颓势,重新被注入了活力。在发布Threads挑战推特并成为史上用户增长最快的App之一后,Meta发布Llama 2成为又一重磅新闻。

关键在于,Meta在开放许可下免费提供其最新开源人工智能大模型,并将其引入微软的Azure平台,以致于有人评价Meta AI真正做到了OpenAI,是开源LLM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Meta与微软早有合作。2021年,Meta就曾宣布允许客户将Meta的Workplace企业社交网络软件与Microsoft Teams相整合,以便用户能够在这两个平台之间更好地分享信息。

如今,Meta宣布微软是Llama2的首选合作伙伴,Llama2将由微软通过其云服务分发,并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运行,也不是太过出人意料。

LLaMA最初不公开可用,只能通过Meta访问,而Meta尚未公布其训练数据。但LLaMA的初衷一直是开源的,旨在让人工智能“进一步民主化”。如今Meta至少部分兑现了这一承诺。

封闭系统的用户必须支付许可费才能访问其所在的模型并使用相同的模型分发应用程序。Meta开放LLaMA的方式,通过将其提供给Azure用户,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无需授权,消除了这种不便。

这是朝着开源和互操作性的正确方向迈出的良好一步。由于默认情况下,LLM彼此不同,因此开发人员通常必须选择使用哪种模型来构建应用程序。对于AI互操作性的倡导者来说,拥有更多的LLM框架可供选择可能是个好消息。

目前,LLaMa在Azure上可用并不意味着用LLaMa制作的应用程序可以突然与运行在GPT模型上的应用程序对话。目前还没有人跨过这一鸿沟。此外,并不是每个人都同意LLaMa符合开源软件的所有要求,特别是因为它没有使用开源促进会批准的许可证。它还限制了谁可以免费将LLaMa用于商业用途。根据其社区许可协议,月活跃用户超过7亿的开发者“必须向Meta申请许可”。

4、苹果:苟着发育,悄悄惊艳所有人

在AI大战中,苹果向来没有太大存在感,尽管它也在Siri等产品中采用了AI技术,但相较微软、谷歌、和Meta等巨头,苹果就显得没有太大建树。

在5月份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苹果CEO库克还强调,人工智能有 “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在开发方法上必须"深思熟虑"。苹果内部并不缺少研究AI的人,但是将隐私放于功能之前的宗旨往往让苹果的变革显得尤为谨慎,

不过,最近出了一则新闻,苹果的GPT或许虽迟但到。

根据彭博社记者Mark Gurman报道,苹果内部正在开发“Apple GPT”。Gurman援引知情人士称,正在开发苹果自己的人工智能项目,该项目可与OpenAI的ChatGPT相媲美。

据介绍,苹果在去年就创建了打造大语言模型的自有框架,名为Ajax,它旨在统一苹果的机器学习开发。

Ajax平台基于谷歌的Jax机器学习框架构建,在谷歌云上运行。传闻苹果曾考虑与OpenAI签订合同,并为其企业团队试用OpenAI的技术,但最终没有这样做。

据财联社消息,借着自家的大语言模型,苹果内部有一个小型团队在去年底开发了一款聊天机器人。一开始苹果以安全隐患为由叫停了这个项目,但之后又恢复了更大规模的内部使用。

现在内部员工要使用该系统必须经过特殊的审批,同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规矩:这个机器人生成的任何东西,都不能用来开发面向客户的功能。这项实验性产品对苹果的主要意义可能在于:减少了因员工使用其他AIGC产品导致公司机密信息泄露的风险。

但是随着聊天机器人服务和应用程序中人工智能功能的激增,如何将这项技术变成实际的产品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虽然目前还没有关于何时或是否会发布面向消费者的聊天机器人的消息,但相关内部消息传出后,苹果的市值还是在短时间内暴增了600亿美元。等苹果真正的杀招亮出之后,我们还是可以期待“苹果效应”的来临。

5、写在最后

有人说,不会再有第二个ChatGPT了,所有后来者都只是追逐者,最多也就是沿着ChatGPT的路在应用层面探索和市场化而已。纵观国内外市场,大模型乱战似乎已成定局。追逐原生创新者有之,盲目跟风者有之,滥竽充数者有之,至于究竟哪家企业、哪个大模型能够获得市场的认可,如何能在千行百业中真正扎根,最终也会在时间的洪流中被见证。

  图片使用申明:原创文章图片源自‘Canva可画’平台免费版权图片素材;引用文章源自引用平台文章中所使用的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