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卡logo

近四成受调查者觉得面部识别技术滥用情况有所好转

2022-07-11来源:今日头条

资料图。图/unsplash

近几年,伴随《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国内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持续取得新的进展。

伴随面部识别技术在生活中的普及,面部识别设备非法获取人脸信息,或实施消费“杀熟”行为依然存在。

那么,目前,面部识别技术应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滥用现象是否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伴随相关法律颁布和实施,公众在这方面的体验与遭遇又是如何的?

新京智库就这些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收集时间为2月14日-20日,共得到1420份,有效问卷为1070份。其中,未成年人、退休人士参与调查的人数偏少(少于10人),因此不纳入相关维度的对比分析。

面部识别技术被广泛使用,公众对隐私条款关注程度更高

超9成参与调查者平时会使用面部识别。新京报制图/许骁

从面部识别技术的使用频率来看,高于9成的参与调查者在生活、工作中会使用到面部识别技术。其中,44.95%的参与调查者经常使用,48.88%的参与调查者偶尔使用。可见,面部识别技术在公众之中的使用频率已经非常高。

从年龄维度上看,在18周岁-22周岁(成年的00后)经常使用的参与调查者在所有年龄段中占比最高,达到56.72%。几乎不用的参与调查者以52岁以上年龄段(60后及以上)里占比最高,为17.39%,较其他年龄段的占比高出两倍以上。

研究生及以上人群体更关注隐私条款内容。新京报制图/许骁

个人信息保护日益受到关注,在相关法律颁布后,公众对隐私条款的关注程度得到了加强。

从调查结果来看,接近60%的参与调查者原来就一直看或偶尔看隐私条款;有高于15%的调查者以前不会看,现在则会看或偶尔看,其行为发生了变化,更加重视个人隐私。这一变化在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参与调查人群中表现最明显,有24.95%的人以前不看隐私条款,现在则会看或偶尔看。

高于6成的参与调查者觉得面部识别使用起来方便快捷。新京报制图/许骁

从调查结果来看,参与调查者使用面部识别大部分是自愿使用,且觉得面部识别使用起来方便快捷,这一比例占到64.67%。无意识情况下开始使用的人占比为18.79%,而被强制使用的人仅占据15.89%。

具体到职业来看,在学生群体当中,选择方便快捷的群体占比高达70.09%。另一方面,在无意识情况下开始使用这一选项上,老板(大中小等不同企业、个体户等)群体有25.35%的参与调查者选择,远高于其职业中相对应的比例。

多数人首选指纹识别,男性对面部识别技术接受度更高

80后90后对面部识别接受度更高。新京报制图/许骁

从参与调查者对验证方式的选择来看,高于70%的参与调查者仍然首选指纹识别;其次为使用密码选项,占比为61.4%;相对而言,使用人脸识的人数占比为56.82%,比指纹识别低了近17个百分点。

与2021年新京智库进行的调查结果相比较,选择面部识别的人数占比明显提高。去年更倾向于选择面部识别的人数占比仅为8.6%。伴随相关法律的颁布和技术标准的明确,或许将能逐步提升公众对面部识别的接受程度。

从性别来看,在多种验证方式中,男性选择面部识别的比例为59.29%,比女性的54.26%高出5个百分点左右。

从年龄段来看,43周岁-52周岁(70后)群体首选的方式为输入密码,占比达到75.71%,而90后及80后群体的首选项则是指纹识别,并且其选择面部识别方式的比例也高于其他年龄段,均为近60%。

公共消费场所强制采集人脸信息最不被接受。新京报制图/许骁

在最不能接受面部识别的强制使用场景上,公共消费场所收集顾客行为选项占比最高,达到62.71%。

觉得人脸信息会被用来分析用户年龄、性别、性格、健康状态、情感和人格有48.04%的参与调查者选择。不能接受在身份验证/登记(如酒店入住、公园等场所购票和验票)等方面强制收集人脸信息也有37.01%的参与调查者选择。

另外,选择不能接受小区门禁打卡和考勤打卡时收集人脸信息的参与调查者也高于了3成。

多数场景中面部识别的安全性更被看重。新京报制图/许骁

在列举的12个主要场景中,7个场景被参与调查者觉得应该以安全为主,其占比基本上均高于50%。其中,刷脸支付的安全性最受重视,占比达到70.28%。其次为公共场所收集顾客行为以及身份验证时。仅在考勤打卡场景上,参与调查者觉得便捷性高于安全性,选择前者的人数占比达到63.64%。

这说明在涉及个人财产安全和一些公共场所,安全性是大家首要考虑的问题。在考勤打卡这些对个人工作影响较大的环节,便捷性则成了首要考虑的问题。

非一线城市因面部识别遭受损失人数占比相对更高

目前,面部识别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与此同时,也出现因人脸信息泄露产生很多侵权问题。据相关报道,众多消费者曾出现个人信息泄露情况,受到经济损失和身心伤害,该问题应得到社会重视。

个人信息存被泄露隐患成大部分参与调查者关注问题。新京报制图/许骁

在面部识别容易造成哪些隐患方面,“个人信息、数据泄露”选项最受关注,占比高于80%,其后依次为“个人身份容易被冒用,从事非法行为”、“行踪被泄露,人身安全问题”,占比均高于70%。“个人财产损失”也有高于50%的参与调查者关注。这些事项的排序与去年所做调查基本相同。

从职业分类来看,老板(大中小等不同企业、个体户等)等人群关注的首选项为“个人身份容易被冒用,从事非法行为”而非“个人信息、数据泄露”,占比高于80%。

超6成参与调查者担忧因面部识别遭遇损失。新京报制图/许骁

在参与调查者中,选择因面部识别技术被滥用而遭受信息泄露等风险和损失的参与调查者占比为21.31%。但有60.19%的参与调查者表示虽然没有出现过因面部识别技术被滥用而遭受信息泄露等风险和损失,但是会担心这一现象的发生。

从城市分布来看,非一线城市的参与调查者因面部识别技术遭遇信息泄露或财产损失的占比(22.66%)高于一线城市(北上广深,13.66%)。

从职业来看,老板(大中小等不同企业、个体户等)这一群体中出现因面部识别技术被滥用而遭受信息泄露等风险和损失的占比最高,达到30.99%。

面部识别技术提供方成参与调查者最关注问题

超7成参与调查者关注面部识别技术提供方。新京报制图/许骁

在最不可接受面部识别技术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上,74.3%的参与调查者最关注提供面部识别技术的第三方企业是谁。这与2021年新京智库所做的调查结果一致,虽然占比数值下降7.51%,但这反映出公众对面部识别获取数据后对其流向的重视。

超7成参与调查者对面部识别技术持正面态度。新京报制图/许骁

对于面部识别技术的认识,超7成的参与调查者持正面态度。觉得面部识别技术利大于弊,价值大于风险的参与调查者占55.42%。觉得面部识别技术可以促进技术发展,应大力推广的参与调查者占据18.13%。这两项对面部识别技术持正面态度的参与调查者加起来高于7成。

不过,从城市分布上看,一线城市(北上广深)相较于其他城市,持正面态度的人数占比为68.32%,非一线城市占比为74.48%。

从年龄阶段来看,在43周岁-52周岁(70后)群体中,觉得弊大于利,风险大于价值的参与调查者占比为25.71%,高于其他年龄段5%-10%。

近4成参与调查者觉得面部识别技术滥用情况有所好转。新京报制图/许骁

在经过媒体报道、专项行为处置和法律颁布后,觉得面部识别被滥用情况有所好转的参与调查者占38.6%。觉得和以前没有什么区别的参与调查者占20.19%。值得关注的是,有24.02%的参与调查者没有特别注意身边的这一变化。

从职业分布来看,在互联网科技相关的职员群体中,觉得现在有所好转的人数占比最高,达到44.16%;从年龄分布来看,23-32周岁(90后)群体的参与调查者觉得有所好转,占比为40.76%。整体上反映出,相关政策的落地效果在年轻、触网较深的人群中反馈更快一些,相关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在其他人群中的影响。

超8成参与调查者希望提高面部识别行业和使用准入门槛

近6成参与调查者觉得面部识别部分使用场景更友好。`新京报制图/许骁

在相关法律政策实施以来,58.79%的参与调查者表示,一些场所提供更多验证方式,58.22%的参与调查者表示,需要提供人脸信息时会出现征求同意提示。选择这两项的人数占比均接近60%。这表明使用面部识别技术的相关场景相对以前更加友好。

近8成参与调查希望面部识别立法措施继续改进。图/新京报 许骁 制图

在人脸信息容易出现泄露的原因方面,多数参与调查者更倾向于觉得是相关政策措施和平台方面的原因所致。其中,80.84%的参与调查者觉得是相关立法、措施、标准等不够完善或无法落实。从年龄阶段来看,23周岁-32周岁(90后)、33周岁-42周岁(80后)的参与调查者更看重这一因素,其人数占比均高于82%。而个人因素导致的信息泄露情况,在四个选项中人数占比最低,为53.55%。

超8成参与调查者觉得应提高面部识别使用和准入门槛。新京报制图/许骁

在如何才能更规范地使用面部识别技术方面,81.78%的参与调查者选择提高面部识别技术的使用门槛和行业准入门槛这一选项。仅有 51.96%的参与调查者选择限制面部识别技术使用的场景、场所这一选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面部识别技术的使用仍然受到参与调查者的认可,并不否认其价值性。

从年龄分布上看,33周岁-42周岁(80后)群体更主张提高行业和使用准入门槛,占比达到85.71%;而43周岁-52周岁(70后)群体相较其他年龄阶段,更主张限制其使用场景、场所,占比为57.14%。

  图片使用申明:原创文章图片源自‘Canva可画’平台免费版权图片素材;引用文章源自引用平台文章中所使用的原图。